财报

从洽洽的多元化转型,看消费股的品类拓张

admin2022-08-26 17:36 344人已围观

简介本文主要是复盘洽洽瓜子的多元化品类探索之路,再扩展到对于消费股品类拓张的一些思考。

目前洽洽食品的主营业务主要包括两部分,瓜子和坚果。先说说瓜子。

从供需角度来看,2009年后我国食用葵花籽消费量相对稳定,2014-2020年都稳定在 100 万吨左右。


竞争格局则呈现“1+N”模式,全国化品牌仅有洽洽 一家,其他多为区域性品牌,比如北方地区的金鸽、西南的徽记、安徽的真心瓜子等等。而且洽洽在袋装瓜子领域的份额接近60%,剩下的主要是由散装瓜子构成,市场格局极为分散。


图片


从洽洽的瓜子业务营收增速来看,2012年可以看作是分水岭,2012年以后瓜子业务的增长没有再能继续之前的高增速。


图片


所以公司开启了多元化拓张之路。


2010年,公司选择的新品类是薯片,可以看到自从2011年起,直到2016年,公司的第二大业务一直都是薯片。在2011年年报中对于主营业务按产品分类的叙述中,薯片也是被排在了坚果前面。


但是从2011年起,薯片业务的营收就达到了2.09亿,随后一直在2亿左右营收徘徊,直到最新的2021年报中,薯片的营收也只有1.9亿。可以说洽洽在薯片业务上的布局只是不温不火,没有为公司带来新的业务增量。


图片


图片


在2013年1月~2015年6月期间陈先保层短暂退居二线卸任上市公司总经理仅保留董事长职务由其侄女陈冬梅接任。随后在2013年报中,公司通过了对江苏洽康的控股收购,实现了在牛肉酱和豆制品市场的布局。


图片



并购完成后的2013-2015年里,调味品业务分别实现了2700万、7674万、8063万的营收,毛利率分别为29.9%、29.8%、28%,无论是营收规模还是盈利能力上,都没有太亮眼的表现。2015年是公司调味品收入规模的最高点,随后的16-18年,调味品业务一直保持在7000万左右的营收,18年之后,公司完成了对其的剥离,代表在调味品业务上的多元化尝试失败。


图片


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和瓜子区别较大,无法发挥协同效应;新品的竞争格局较为固化,洽洽很难抢占市场份额;对新品的打造力度有限。


在2015-2016年,创始人陈先保回归,重新聚焦坚果炒货,推出蓝袋瓜子;并开始对坚果业务进行重点发展和布局,然后看到坚果业务从2016年1.08亿的营收规模,一路发展到2.47亿、5.02亿、8.25亿、9.5亿、13.66亿,而且毛利率一路从16%提升到29.3%,在收入体量和盈利能力上都实现了快速增长。


图片


对于洽洽在多元化转型尝试的成功与失败,其中的经验也同样适用于其他消费股的品类拓张。牛肉酱、豆制品尝试的失败,我理解主要原因在于和瓜子主业的关联性很弱,无法发挥协同效应,而另一方面调味品领域的竞争格局又比较固定,即使是同样开发一款新品,洽洽应该是难以和海天、千禾这种主业就是调味品的公司竞争;后续在坚果业务上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坚果和瓜子具有类似的休闲食品属性,销售渠道等都可复制;至于为什么薯片、果冻产品也具有类似的属性,但没有取得太大成绩,还有市场渗透率和发展阶段的原因,坚果在国内算是新品类,营养高而且价格不便宜,符合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高和消费能力的增长,也能带给企业更强的盈利能力。


所以在消费企业进行多元化品类尝试时,我认为需要重点关注是否能和主业产生协同效应、产品属性是否类似、销售渠道是否可复制;而且新品类的市场空间和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也很重要,比如薯片果冻的潜在空间远不如坚果的大。


  • 微信公众号

很赞哦!(0)

文章评论


评论0

    站点信息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